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不要「逼子成龍」

新千年之首恰逢龍年,對於我們這樣一個龍的國度來說,可謂喜上加喜。「龍騰虎躍」,「龍鳳呈祥」等等,也自然成為人們脫口而出的吉慶話。然而說到「望子成龍」,卻不由人不心有隱憂。

  近日,《光明日報》報道,河南省安陽市一學生家長,因自己的兒子沒被評上「三好學生」,就帶人對班主任大打出手;還有一份材料說,浙江省金華市一個高二學生,因忍受不了學習成績名次下降和家長的壓力,用鎯頭打死了母親。這讓人聯想起前些年在社會上引起強烈震動的兩件事:北京的隋鑫,因父母逼迫她考高分,她不堪忍受而服毒自殺;青海的夏斐,因考試成績差被母親打死。

  在這些觸目驚心的惡性事件中,雖然受害的對象不同,但背後卻有一個共同的起因,那就是「望子成龍」的願望。

  華夏子孫都是龍的傳人,「望子成龍」本是我們的文化傳統。如今,多數家庭是獨生子女,家長希望孩子能夠受到更好的教育,也在情理之中。不過,如果將「望子成龍」簡單地認為只是讓孩子考高分,上大學,那就理解偏了;如果方法失當,或做過了頭,那就必然走向事情的反面。

  「望子成龍」不能「逼子成龍」。強迫孩子去考高分,去死記硬背那些考完以後也許一輩子都用不著的知識,這無形中增加了他們的課業負擔和心理負擔,甚至對孩子的心理構成傷害,使本來活潑聰穎的天性變得鬱鬱寡歡,對學習更無興趣,造成惡性循環。因為人的情緒直接影響著人對外界事物的感知、記憶和邏輯思維的過程。這樣一味逼下去,就會像德國詩人海涅所說的,即便種下的是龍種,收穫的也可能是跳蚤。

  看來,與其迫切地「望子成龍」,莫如將這種願望化作「子望成龍」的教育,也就是說,要教育孩子自己樹立起「成龍」的志向。七十多年前,魯迅先生就說過,對兒童的教育,主要是「理解」、「指導」和「解放」,要培養他們具有「能在世界新潮流中游泳,不被淹沒的力量」。今天重溫這一教誨,仍覺耳目一新。它要求我們改變傳統的教育觀念,給兒童提供思考、創造、表現的機會,讓他們主動發展,參與實踐,體驗成功,相信自己能夠「成龍」。

  也不妨換一個角度看問題,為什麼非要逼迫孩子「成龍」呢?千里馬,孺子牛,魚翔淺底,鷹擊長空,不是各有前程嗎?人世間的事物不可強求一律,參差多態才是幸福的本原。如果我們都能懂得,教育成功的秘密在於尊重孩子,尊重他們的個性、尊重他們的選擇,那麼結果會好得多。

  「望子成龍」無可厚非,「望子成人」更加重要。無論賦予教育怎樣的意義,教育的核心是培養什麼樣的人。長期以來,一些家長和老師認為,只要孩子成績好,其他缺點都可以原諒。於是德育變得可有可無,有無獨立生活的能力、有無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體魄不再重要,這怎能不潛藏危機?不管孩子將來能成什麼,我們首先是要他們「成人」,要教會他們怎樣做人,這才是現代教育的第一要義。

  千年伊始,教育部將第一個改革議題定為「減負」,同步進行的是擴大高校招生,改革高考制度,加快高校後勤社會化進度等等一系列措施,這體現了黨和政府推進素質教育,造就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一代新人的決心和力度。教育的大環境正不斷好轉,我們再也不希望看到因「望子成龍」心切、因教育觀念的偏差和教育方法的失當而釀成的悲劇重演。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