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關注細節

審視幼兒園的教學活動,我們發現教師在某些教育行為上陷入了形式主義,有些錯誤的教育行為根深蒂固。如何引導教師走出這種誤區,提高教學技能,改進教學效果呢?對此,我們採取「現場診斷法」,仔細觀察教師的教學細節,並抓住某些關鍵細節提出質疑,深入對話,引導教師借助正確的教育理念挑戰慣常的教學行為,從而有效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以下是我們梳理出的幾個典型的細節問題。



一、關於「遊戲化」的適度性問題



1.教學片段



中班數學活動「認識橢圓形」的導入環節



師:今天,老師從圖形王國裡請來了一位小客人,你們猜猜是誰?



幼:正方形娃娃、三角形娃娃、圓形娃娃、梯形娃娃、菱形娃娃



師:到底是哪個圖形娃娃呢?我們一起來看看。(出示橢圓形。)



幼:橢圓形娃娃。



2.現場對話



問:你預設第一個問題的目的是什麼?它的價值在哪裡?



師:以「猜一猜」的形式導入,一方面是為了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另一方面是為了培養幼兒的發散性思維。



問:從幼兒的回答中可以看出,他們習慣在稱呼某個圖形時加上「娃娃」兩字,這是為什麼呢?



師:在教幼兒認識圖形時,為了貼近幼兒的年齡特點,我經常將圖形擬人化,幼兒就自然而然稱圖形為「娃娃」了。



3.診斷分析



以「猜一猜」的形式導入教學,教師的出發點固然很好,但仔細推敲這種開場白,就會發現教師陷入了形式主義,師幼雙方在做著雖有趣卻毫無意義的遊戲。或許,一開始幼兒會被教師神秘的語氣所吸引,投入到猜想中,但在盲目地猜了幾遍仍不能切入主題時便會體驗到失落感。因此,我們應該摒棄這種「花架子」,在導入部分開門見山,緊扣主題,把更多的時間留給幼兒探索。



為了體現兒童化、遊戲化,教師刻意追求童言童趣,往往給每個教學活動都冠以「王國」「娃娃」之類的情景,這些做法對有些教學活動是必要的,但有時反而會起反作用,使幼兒無法建立科學的概念。



二、關於回應的有效性問題



1.教學片段



小班數學活動「分餅乾」基本部分的第一環節



師:你看到了什麼形狀的餅乾?



幼:圓形。



師:嗯,有圓形。還有呢?



幼:三角形。



師:對,有三角形,真不錯!還有嗎?



幼:正方形。



師:好,有正方形,真棒!



2.現場對話



問:在第一環節觀察餅乾的師幼對話過程中,你重複幼兒的語言達4次。你覺得有必要嗎?



師:我也意識到了這一點,但在對話過程中一時不知用什麼語言來回應幼兒,只好有意無意地重複幼兒的回答。



3.診斷分析



教師頻繁重複幼兒回答的原因在哪裡?追根究底,一是語言貧乏,二是缺乏教育機智,這兩者其實是相互關聯的。如上述案例中教師的教育機智就顯得欠缺,提問太封閉,不夠開放。如果換個問題:「有些什麼樣的餅乾?」幼兒就能從顏色、形狀、大小、味道等多角度進行回答。如當幼兒關注到三角形餅乾時,教師可隨即問:「誰也找到三角形餅乾了?舉起來給大家看看。」幼兒尋找的過程也是一次集體檢驗的過程。在幼兒找出三角形餅乾後,教師可接著問:「比較一下,這些三角形的餅乾有什麼不同?(大小、顏色不同。)」接著,教師可再問:「除了三角形。你還發現了什麼形狀的餅乾?」……這樣就不是簡單機械地重複幼兒的回答,而是既開放又層層遞進,環環相扣,真正發揮出教師的引領作用。



在教學活動中,許多教師往往只用「真棒」「真不錯」之類的語言來回應幼兒,缺乏有針對性的引導。教育不是讓幼兒重複已有經驗,而是不斷重組和改建經驗,所以教師應合理有效地幫助幼兒整理和提升已有經驗。



三、關於有機整合的問題



1.教學片段



大班綜合活動「各種各樣的報紙」的環節安排



第一環節:瞭解報紙的名稱及基本用途(現場用時:8分鐘)。



第二環節:製作報紙服裝(現場用時:15分鐘)。



第三環節:服裝表演——報紙秀(現場用時:7分鐘)。



2.現場對話



問:這次綜合活動的重點領域是什麼?



師:科學領域,其主要目標是運用已有經驗說說對報紙的認識,知道報紙種類和用途。



問:你安排的這三個環節有何聯繫,教育意圖是什麼?



師:目的在於將科學、藝術、語言領域的內容整合起來。



3.診斷分析



活動形式看似豐富,但教師並沒有挖掘報紙蘊含的價值。第一環節作為主體部分僅用了8分鐘,活動大部分時間用在製作及表演上,顯然偏離了重點領域,主次不分。建議作如下調整:加大第一環節的比重,可從報紙的名稱、印刷、內容、用途等多角度挖掘。第二、第三環節與活動目標不切合,可取消,把它們作為獨立的藝術活動來組織。同樣是科學與藝術的整合,教師可在第一環節的基礎上讓幼兒自製剪報,以凸顯小報的宣傳價值及個人創意。這樣的整合更切合主題目標,更具合理性。因為整合絕不是多種領域的簡單相加或拼湊,而是領域與領域之間、目標與內容之間的有機聯繫。



四、關於評價的適時性問題



1.教學片段



小班科學活動「沉浮的水果」的講評環節



「沉浮的水果」活動臨近結束,一個孩子將一隻橡皮小鴨放在水盆裡,邊用手撥動著水流邊興奮地喊著:「看!小鴨子游水了!」許多幼兒過來圍觀。教師費了一番周折,好不容易才讓幼兒回到位子上,並按部就班地開始了講評:「剛才你們發現了什麼,誰來介紹一下?」但舉手者寥寥,即使有個別幼兒回答,也常常將話題轉到「小鴨游水」上。於是,教師慌了陣腳,隨便說了兩句就草草收場。



2.現場對話



問:在這個講評環節中,你感到最困惑的是什麼?



師:我感到困惑的是當幼兒的興趣發生偏離時講評是否要繼續。



3.診斷分析



幼兒的零碎經驗,需要同伴間的集中交流和教師的歸納來提升。所以教師要處理好幼兒興趣和講評時機的矛盾,根據幼兒的現場反應靈活機動地調整講評時間:如當幼兒注意力集中時,教師可按計劃進行;當幼兒情緒不高時,教師可另找合適的時機再講評;當幼兒正專注於探索新事物時,教師則可以合作者的角色參與探究,「驚奇孩子的驚奇」「感受孩子的感受」。總之,應視幼兒情況靈活應對,不必苛求活動結構的完整性。



五、關於延伸活動的可行性問題



1.教學片段



大班科學活動「有用的稻草」的延伸部分



師:今天我們認識了稻草,瞭解了稻草的用途。那你們看到過稻草生長在什麼地方嗎?過幾天老師帶大家去野外看看。



2.現場對話



問:你預設這個延伸活動的目的是什麼?



師:回歸自然,讓幼兒瞭解稻草的生長環境,從而對稻草有全面的認識。



問:你真會組織孩子去嗎?有多大的可能?



師:當時我只考慮為這個活動安排一個延伸活動,也沒想過一定去。



3.診斷分析



一般在活動結束時,教師都習慣安排一個延伸活動。事實上,許多教師脫口而出的延伸活動只是為了使活動結構顯得完整,並沒有真正想要付諸行動。這種「為延伸而延伸」的教育觀念很不可取,我們應堅決摒棄,還集體教學活動以「真實自然」。正如葉瀾教授所說:「寧可留下真實的遺憾,不要追求虛假的完美。」



細節雖小,折射出的卻是教師的教學理念、教育智慧。成功的教學,必定離不開精彩的細節。作為教師,關注細節,解讀自身的教育行為,是提升教學智慧的必經之路。作為管理者,只有不斷地捕捉細節,挖掘細節,才能有效地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總之,關注細節,才有可能不斷提升專業素養。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