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如何幫助孩子克服自私心理

問:我女兒3歲半了,每次看到別人手裡拿著好吃的東西,她總是跟人家要著吃,但是自己的東西卻捨不得給別人吃。這孩子應該不缺吃的,只要我認為有益於孩子身體健康的食物,我都會給她買。我給她講了很多分享的故事,希望她能變得大方一點。她現在知道了應該跟別人分享的道理,但是每當要把自己的玩具、食物拿出來的時候,還是很小氣。每次從爺爺奶奶家住幾天回來就表現得更加以自我為中心,玩的、吃的都要歸她或者由她來分配。怎麼才能讓她不那麼自私呢?

  答:孩子自私心理的產生是其心理發展與後天的環境和教育交互作用的結果。首先,孩子的自私心理與其自我意識的發展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1歲多的孩子正處於自我意識的萌芽期。隨著孩子的自我意識和認知能力的增強,兩三歲的孩子逐漸懂得區分出「我的」和「你的」,開始出現了佔有慾,產生了自私心理。這一時期兒童思維發展的典型特點是「自我中心主義」。處於自我中心思維中的孩子只會從自身的角度看待和思考問題,在他們看來一切東西都是「我的」,不允許別人碰自己的東西。也正是由於這種「自我中心」使孩子在與同伴的最初交往中「隨心所欲」,不會自我克制,不會協調辦事,因而出現搶奪別人的食物和玩具的現象。所以,您的女兒有「不捨得把自己的東西分給別人,別人的東西卻要據為己有」等表現,是正常的。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自然會逐漸去除這個自我中心,減少自私行為,學會謙讓、克制。
  其次,獨生子女的家庭模式和家長錯誤的教養方式也可能造成孩子的自私心理。現在的孩子大都是獨生子女,他們在4-2-1的家庭模式中處於「中心」地位,祖父母、外祖父母和父母的呵護強化了他們的自我意識觀念,家中沒有能與其分享物質和情感的兄弟姐妹,他們也缺乏集體生活的體驗,因而導致他們不會處理自己和同伴的關係,不關心他人利益,往往會表現出自私的一面。在這樣的家庭模式中,孩子本來就容易產生一定的優越感,如果祖輩和父輩再過分寵愛,家中一切以孩子的情緒變化和要求為中心,對孩子的過分要求總是有求必應,就更會使他們不能受一點苦或一點委屈,一切為己,養成獨食、獨玩等不良習慣。有的家長甚至容忍、遷就自己孩子的錯誤,當孩子與同伴發生衝突的時候,一味地袒護自己的孩子,從而剝奪了孩子自己解決問題的機會,助長了他們的自私行為。孩子的天性是好模仿的,父母之間或父母與鄰里之間為一些小事斤斤計較,公交車上鼓勵孩子搶佔座位等,都可能使孩子在耳濡目染中逐漸產生自私的心理。您的女兒每次從爺爺奶奶家回來就表現得更加自我中心,可能是祖輩對她的溺愛造成的。
  自私的孩子得不到同伴的歡迎,交不到好朋友。缺少同伴交往的孩子很難改變在獨生子女家庭中形成的自我中心狀態,心理脆弱,容易產生孤僻、自卑、破壞行為、攻擊行為等心理問題。因此,對於您的女兒在其生理發展過程中由於自我意識的發展而產生的自私自利現象,您的責任是要想辦法加以引導,幫助她擺脫自我中心的束縛;您和孩子的祖父母還要學會給孩子理智的愛,避免給孩子以「特權」,防止她的獨佔意識更加膨脹,逐步養成利他行為。
  除了給孩子提供豐富的物質條件、給孩子講有關分享的故事外,您不妨嘗試用以下具體方法來加以引導,幫助女兒克服自私心理。
  ●從吃喝小事做起。吃飯時,最好全家人一起吃,而且「好東西要大家吃」。對於任何好吃的東西,家庭成員每人都要有一份。要讓孩子知道,吃好東西不是她的特權,爺爺奶奶、爸爸媽媽也喜歡吃好東西。久而久之,孩子就會養成習慣,學會分享,即使是別人送她的東西,她也會記得給家長留一點。
  ●給孩子適度的照顧,教孩子學會履行義務。要擺正孩子在家庭中的位置,讓孩子認識到自身的價值。在滿足孩子基本吃、穿、玩、學習等需要的同時,還應鼓勵孩子幹些力所能及的家務活,如自己收拾玩具、擺凳子、分碗筷等,使孩子明白自己也是家庭中普通的一員,也應該為家人盡點義務。當孩子所做的得到大人的認可、自身價值得到承認時,孩子自然能減少自私行為,學會關心別人。
  ●要多跟爺爺奶奶溝通,讓他們意識到「溺愛」對孩子的不良影響,對孩子的要求要達成一致意見,以免孩子對爺爺奶奶過多的依賴,而降低了父母的威信。
  ●以身作則,給孩子樹立良好的榜樣。家長是孩子效仿的主要對象,所以家長要事事垂范。家庭成員之間關係融洽,與鄰里和睦相處,好吃的先讓給老人,給生病的家庭成員特別的照顧,出門坐車主動讓座等,使孩子在耳濡目染中學會關心別人,克服自私心理。
  ●反覆訓練孩子的利他行為,對孩子的良好表現要及時給予強化。平時要注意培養孩子謙讓長輩,謙讓同伴,謙讓客人的好習慣。當孩子表現出禮讓、把自己心愛的玩具拿給小朋友玩、主動讓座等好的行為時,應及時給予表揚和鼓勵,激發他們繼續這樣做的願望。
  ●延遲滿足。比如可以告訴孩子:「如果能堅持與別人分享自己喜歡的食物或玩具,不搶奪別人的東西,兩周後就獎勵他那個早就相中的芭比娃娃。」延遲滿足可以降低孩子的慾望,防止自私心理膨脹。
  ●創造與同伴一起遊戲的機會,使其逐漸掌握正確的交往方式。邀請小朋友到家裡玩,鼓勵孩子拿出自己的玩具和小朋友一起玩,把自己喜歡的食物與大家分享,讓孩子親身體驗與他人共享的快樂。到親子機構或公共兒童遊樂場所,多讓孩子參加各種活動,多少讓她碰些「釘子」,在交往中逐漸學會考慮別人的權益以及如何與人相處。
  ●移情法。可以教孩子在與同伴交往之前進行換位思考:「我若是對方,我該怎樣」,凡事多為別人想想。當孩子表現出「不願意拿出自己玩具或者食物」的時候,避免立即責備,應該使孩子設想「如果別人也不讓你玩他的玩具或吃他的東西,你會怎麼想?」要孩子知道只有多給別人愛心,才能獲得別人的喜愛。
  ●角色遊戲。可以設計有關「自私的行為」或「自私的人」的角色遊戲。「自私的人」的角色可以由您或孩子來扮演,扮演時有意識地誇大自私的惡劣後果——自私的孩子不受歡迎、沒有朋友跟他玩,使孩子體驗到自私對別人的害處,引起她足夠的重視,從而改變這種不良行為。
                (作者系江蘇省南京師範大學學前教育專業研究生)

來源:《幼兒教育》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