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幼兒隱私,應當受到大人的尊重

說到「隱私」,不少人總覺得這是成人的事,與孩子特別是與幼兒根本不搭邊。其實,這種觀點有些偏頗。客觀地說,幼兒也有隱私。一般來說,幼兒的隱私主要是其生活中不願意為他人所知曉的事情。其中,大到父母離異,小到自己身上長了一顆黑痣等。
  通常情況下,2歲半的孩子就知「羞恥」,其主要表現為:在別人面前袒露自己身體的隱私部位時,會產生羞恥感。3週歲的孩子會有一些不願意讓別人知道的小秘密,比如:對尿床之類的「毛病」十分敏感,覺得這會使自己在同伴面前「丟人」。4歲以後的孩子則會有越來越多不希望別人知道的事,比如:對於自己過胖、過瘦、眼小等生理或身體上的缺陷,往往相當敏感。若大人經常跟別人提及這些,孩子就覺得是在揭自己的「短」。對自己某次遊戲得了最後一名,某次郊遊出了洋相,或因不聽話被打、被罵、被罰站等「失意」的歷史特別在乎。這些都是孩子隱私意識的最初表現,是自然產生的。此外,幼兒們往往十分看重自己獨處的小天地,甚至視之為「私人領地」。若家長經常進去「檢查」,孩子會覺得這是公然侵犯自己的隱私。  
  諸如此類,都可視為幼兒的隱私。對此,許多家長心存疑問:孩子本來不懂啥是隱私,硬將這些雞毛蒜皮的小事上升為「隱私」,致使孩子在大人面前遮遮掩掩,這豈不是在親子之間製造隔膜嗎?其實不然,從孩子健康成長的角度看,尊重幼兒的隱私,意義有二:
  其一,有利於孩子身心的健康發展。生活中,有些家長強迫孩子在別人面前展示屁股上因頑皮而落下的傷疤。儘管大人有時完全出於無意,或者根本沒有意識到這會侵犯孩子的隱私權,但這一做法卻實實在在地給孩子心靈造成了傷害。因此,尊重孩子的隱私,更有利於孩子身心健康發展。
  其二,有利於孩子健康人格的形成。作為一個自然人,一個獨立的個體,孩子和成人一樣,可以有自己的喜怒哀樂,可以有自己的思想行為,可以有屬於自己的小秘密,所有這些,構成了完整而健康的人格。一定的隱私意識能使他們在成長過程中擁有屬於自己的空間,這樣更有利於形成獨立的個性,也更有利於健康人格的形成。有一項對3~6歲幼兒所進行的調查結果顯示,沒有隱私意識的孩子往往比具有一定隱私意識的孩子顯得幼稚,他們的適應能力也普遍比後者差;而具有一定隱私意識的孩子往往具有較強的適應能力,他們也更能贏得其他小朋友們的尊重。
  作為家長,我們一方面要尊重孩子的隱私,另一方面要從小培養孩子的隱私意識。
  首先,告訴孩子哪些事別人不應該知道。比如:一個三四歲的孩子,在外面無意中說出爸爸媽媽經常吵架、打架,從而使自己的家庭一下子成為鄰居們議論的焦點。孩子之所以會透露自己的「隱私」,是因為孩子不知道這些信息不應讓別人知曉。因此,家長平時和孩子交流時,可直接向孩子講明哪些事可以讓別人知道,哪些事只能自己和爸爸媽媽知道。將隱私具體化,避免孩子不知不覺向他人透露自己的隱私,從而給自己或家人帶來不必要的麻煩。這是培養孩子隱私意識的一個有效方法。
  其次,家長要有良好的保護隱私意識。孩子隱私意識的形成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其中家長自身具備良好的隱私意識十分重要。很難想像,一個四處打聽、隨口傳播別人隱私的家長,會注重培養孩子的隱私意識。因此,家長應做孩子的榜樣,同時,創設屬於孩子自己的空間。比如,與孩子分床睡,為稍大一些的孩子設立單人房間,允許孩子保留個人秘密等。
  再次,孩子隱私意識的培養應當適度。作為年幼的孩子,必須在家長的監護下健康成長。因此,在培養孩子隱私意識時,要防止孩子無原則地將一切都當做自己的隱私,要保證家長對孩子盡到最大限度的監護職責。
  總之,尊重和保護幼兒的隱私,從根本上說,就是尊重和保護他們的自尊心。生活中,大人在孩子面前要言行謹慎,切莫信口開河,無意間侵犯孩子的隱私權,給孩子的心理健康造成負面影響。
                    (作者系河南省鄭州市金拇指幼兒園教師)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