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停格動畫:反機器主義的永恆光輝

停格動畫的魅力是機器時代的反機器主義的光輝釋放出來的。通過輸入設備,一部CG動畫可以在很短的時間完成,因為它的角色設定和動作設計都由程式提供了無數種可能,設計師有時候是通過固有的累積好的數據中選取適當的角色表情和動作,最重要的是,製作者不用擔心鏡頭修改的問題,這比起真人電影要輕易得多。停格電影則完全拋棄了現代的計算機製作動畫的方式,費時費力,卻效果驚人。

    好故事以及好的分鏡頭設計必不可少,這在任何一種製作方式生成的動畫裡都是基礎性的。《瑪麗和馬克思》探求人的自處和相處,找尋能夠安撫心靈的處世之道,它的題材是永恆性的。馬克思所患的亞斯伯格症候群是一種精神發展疾患。它與自閉症有許多相似之處:極度缺乏社交技巧,存在著社交障礙,同樣對某些非常事物有超越一般人的愛好。這讓馬克思有了一種與眾不同的表徵,他長期形成的無神論者的理性邏輯完全不理解世俗世界如何運作,他終日依靠幻想度日,他的世界的出口僅僅存在於自我的反思之中,與人溝通交流的平台的堵塞,使得他只好蝸居於紐約的灰暗混凝土的公寓之中。

    假想這個題材讓皮克斯來拍,應該會讓皮克斯的天才們犯難好一陣子。擅長在搞笑搞怪和瘋狂追逐中追求情感體驗的好萊塢,難道要用先進的3D技術來呈現馬克思的大肚子嗎?不難看出,在近年來的好萊塢主流動畫中,電影的「銀幕內速率」是越來越快,角色總是要和劉翔一樣,又要跳得高還要跑得快,以至於讓部分人產生動畫的類型和啟迪意義越來越狹隘的錯覺。看看它們的類型分類,除了動畫類型,還有動作和家庭等等,但諸如恐怖、驚悚、情色之類的就極少看到了。但,動畫片的類型遠遠不止於此。

    提到3D技術,不妨做一小小假設,假如日後我們看新聞或者看紀實片或者紀錄片時,都可以裸眼看3D,極度的真實帶給我們除了震撼,會不會還有對於真實過分接近的懼怕,也許,我們需要一個距離,不是視覺上帶來的距離,而是心理距離。當然,我也難以猜測日後觀眾的觀影心理的發展。

    正如我認為2D電影在相當長一段時間仍然有其重要意義一樣,停格動畫並不會因為其歷史的久遠就逐漸被湮沒。它會發展,會演變,都是基本的製作流程和方法不會有太大的改變。停格動畫中一個重要的分支黏土動畫,將停格動畫這種古老藝術的藝術魅力發揮到了極致。



     從三個方面和三種群體來談一談這種魅力。 第一, 是從製作者的角度來看看永恆不變的手工藝術。複製時代的到來培養了人的惰性,雖然使其有更多的精力去思考創造性的事情,但還是有不少人沉迷於日復一日的複製,例如網游、偷菜等等(我也莫名其妙地碰到能用的計算機就想打開農場)。這也讓人們對非機器複製的產品感到尤為寶貴,也就是對手工製作的版本給與了童真般的重視。手繪的各種產品得到了市場的認可,手工的東西正如一幅實實在在的油畫作品一樣,能夠在觀眾和製作者之間產生奇妙的共鳴。製作者樂在其中,先不說讓每一格畫面串聯起來成為動畫,單是製作每一個模型都是在做一個藝術品,這種成就感可以讓每一個劇組人員都能共同享有。

     第二, 從觀眾的角度來看觀影心理。停格動畫是真實的存在,但又被誇張化了的黏土模型定義為藝術。黏土模型會使得觀眾更有身臨其境的感覺,因為整個紐約城真的就存在了,你心裡知道製作者真的做起了這麼一座城,在內心深處,會對這樣的一種創舉產生先入為主的佩服心理。這也是上文提到的奇妙的共鳴之處。

    第三, 從商業的角度來看,任何一部成功的黏土動畫都可以利用電影資源做後續的商業開發。典型例子是那只英國的狗狗和那些煩人的兔子。另外,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話題就是,停格動畫不僅適合瘋狂搞怪類動畫,還非常適合黑色動畫以及像《瑪麗和馬克思》這樣的成人動畫。成人動畫的缺失是這個時代的遺憾。無可否認,面對低齡觀眾的動畫是需要堅持不斷地製作的。然而,大部分主流動畫都是閤家歡式的,它們趨向嚴重的同質化。成年人看動畫真的僅僅只是為了找回純真,或者說,我們只能從動畫片找尋純真嗎?能不能找到童年的快樂回憶,針對每一個個體都會有差異。但是,我們需要更多的像《瑪麗和馬克思》這樣嚴厲看待成年人生活問題的題材。同時,黏土動畫也會多多少少讓我們找尋到童年擺弄小玩意的純真。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