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普陀靈異參悟記

有緣到上海的臥佛寺參拜,怎奈時間倉促地理不熟,未及前往舟山群島中的普陀山,便匆匆地回了北方。惋惜懊悔之餘,竟然在夢裡遊歷了一回普陀仙山。但見滿山祥雲,遍地古剎,香火如炬,法像入雲;天梯一樣的是曲折的山路,玉帶一樣的是潺緩的溪流;咆哮著的是無邊的大海。多年以後回味夢境,仍猶如昨夜發生的一樣。想必這一定是觀世音菩薩給我的靈異暗示吧!

為圓夢裡的心願,我終於來到了普陀山這個靈異之地。碼頭向東不遠是同登彼岸海天大牌坊,人站在高大巍峨的牌坊下,沐浴著海風,遙望南面的大海和島嶼,參悟一番禪機深奧的楹聯:「有感即通,千江有水千江月;無機不被,萬里無雲萬里天。」「一日兩度潮,可聽其自來自去;千山萬重石,莫笑他無覺無知。」「到這裡來,為謁普門先淨志;渡那海去,欲登彼岸需早回頭。」有感有知的你,會在心領神會中一掃旅途上的燥熱與困頓,清爽振奮中彷彿真的步入了佛界彼岸的門檻。

 海島東南角矗立著金黃色的南海觀音像。巨大的塔基底座好似又一處天壇,蓮花寶座之上,觀音頜首微笑,左手托著法器,右手側立在胸前,望著深深眷戀中不肯離去的南海,在海潮中,在眾人的仰慕和朝拜中久久佇立,若有所思,若有所悟。

 而那位到了五台山,獲贈了觀音像,輾轉到了普陀,想把觀音像帶回日本的僧人慧鍔,卻在普陀海域遭遇了頻頻襲來的蓮花巨浪,不得不在數度無功而返之後斷了東渡的念頭,就地借助了漁民捐贈的房舍建立了一座不肯去觀音院。後人為了紀念慧鍔的善行,建立了慧鍔大師紀念堂,紀念堂成了中日友好文化交流的歷史見證,而館外的滄海中那些葬身魚腹的倭寇的惡行,至今仍為國人所唾棄。

紫竹林庵相傳由觀音親手所植的紫竹林,是別處難得尋覓的。更奇的是那裡獨有的紫竹石,又稱觀音石,白質黑章,花紋酷似紫竹,枝葉斑斕猶如天然的巖畫,更是絕無僅有。庵東側的澹澹亭是一座雙層簷、四平角的觀海亭,亭子建在一大塊礁石之上,取意於曹操: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水何澹澹之意。沿亭過小橋向北就是潮音洞。潮音洞本是兩塊巨大礁石間的巨大滹隙。潮水湧進時,巨大的回音在滹隙裡迴盪折射,聲音便像在功放器裡放大了一樣,鳴如雷霆,振聾發聵。而浪花如雪,濺起的水霧如幕,陽光和水幕相遇,形成了變幻莫測的虹彩。虹彩之中,常有癡拙的信徒幻視出觀音顯靈的景象,甚至奮不顧身地捨身跳崖追逐觀音而去,留下了一幕幕人間慘劇。而今潮聲依舊,荒唐的人,荒唐的舉動少了,愛惜眾生的觀音菩薩反倒更頻繁地於此聽潮綻笑了。

 一位朋友曾戲說:旅遊不過是白天看廟,晚上睡覺。但到了普陀山,不看寺廟,又怎麼能算你真的到過了呢!

 普濟寺前是一泓池水,碧綠的蓮葉點綴在池水裡,魚遊戲在蓮葉的四周。一條南北向的亭橋的橋欄上,神態各異的石獅子,正隔著永久的距離不停地交頭接耳。橋上東望是林木掩映中的多寶塔,西望是碧樹成蔭的西天景區。普濟寺在山環水抱之中,是風水極佳的寶地,而寺內樹齡五百多年的龍鳳古柏也因寶剎的好風水生長得繁茂而富生機。

 出普濟寺,沿海濱長路北走,穿過兩座漢白玉石獅子把守的海天佛國青石牌坊,就是遠望時香煙繚繞的法雨寺了。怎奈抵達山門時,天色已晚,寺門已閉,只得次日再拜謁了。

 普陀的夜,最熱鬧的地方要屬海灘了。百步沙、千步沙上都有赤足踏浪的遊人。光著腳,讓柔軟溫熱的沙子,按摩奔泊中酸痛的足底,讓涼爽的潮水拂過腳面,沒過雙膝,真的是跋涉疲憊後的最好休閒。

 雨也不請自來了,把我早早地澆回了島上的民宿。喝著色澤濃釅,稠厚微甜的普陀佛茶,看著導遊圖,計劃著第二天的行程,真希望明晨能雨過天晴,能在朝陽閣上看到朝陽湧日散金的美景。

 斷斷續續地聽了一夜的雨,在頻夢頻醒之間改就了一首《拜法雨寺而不入》:古寺祥雲裡,隱隱動暮鍾,抵時門緊閉,深院鎖高僧。吟罷不覺已到天明,只可惜天公真不做美,小雨依舊淅淅瀝瀝,日出是萬萬看不到了。

 乘索道到了佛頂山巔,不到三百米海拔的高度,在陸地上不過是個小小的山包而已,而於此卻是觀滄海的絕佳之處。在風中、雨中、雲裡、霧裡,環顧灰濛濛的海天一色的週遭遠景,人彷彿是身在汪洋中的一隻巨輪之上。海的博大,山的雄奇,人的渺小,這種種極強的反差,讓觀海者對天、對海、對山、對佛無不肅然起敬。

 最值得一提的是慧濟寺後的普陀鵝耳櫪樹了。它是緬甸高僧從東南亞移植而來的。雖歷經了數百年的風風雨雨,但依托著普陀的上風好水,依然青春煥發。遺憾的是,它的祖籍緬甸再也找不到這個樹種了,可幸的是我國植物學家,正運用生物工程技術,培育著下一代鵝耳櫪樹的幼苗,想必鵝耳櫪樹新苗,再以和平使者的身份回到緬甸老家的日子,也該為時不遠了吧!

 從佛頂山拾階南下,沿香雲路一路松濤晨霧,怪石流泉,鳥鳴蟲吟。欣賞中戲作《點絳唇》游普陀山一首:野徑疏竹,含香花淚凝清露,碧泉輕吐,水氣鮮晨霧。怪石虯技,蟲鳴梵音訴,心倏悟,白雲深處,確有仙人路。

 下到雲扶石時,聽見一位導遊講起郭沫若游普陀山求對聯的典故。郭老出的上聯是:「佛頂山頂佛。」隨行的諸多文化名人對出的下聯都不貼切,而當地的一位山民卻脫口對出了:「雲扶石扶雲。」一句絕對。郭老稱妙之餘,更沒忘記提醒隨行者,學問再高也不要忘了:三人行,必有我師。這個至理。

 香雲亭是遊人上下山歇腳之處,山泉於此匯聚成一池靜水。坐倚欄杆,望著一脈活水裡悠閒的小魚,品著茶攤上買來的地產新茶,越喝越閒散,越喝越慵懶。要不是下面楊枝庵裡白描石刻觀音碑吸引著我,我真的想躺在亭子裡,枕著山光水色美美地睡上一覺,一任時光的飛逝。

 海島的最東端是梵音洞,那是天門清梵的起處。此處岩石的滹隙更窄,兩塊刀劈一樣的巨石,左右小角度人字形支持著,中間還嵌夾著一塊橫亙的條石,遠望像個大大的瘦瘦的A字。因為窄,因為深,這裡的潮聲更強更響,更多的香客雲集在此,久久佇立,梵香合掌,西望石隙,期許著觀音大士早早地顯現真容。

 歸途上,草叢裡不時地有探頭探腦的四腳蛇窺視著過往的行人。偶有一兩隻花背松鼠飛快地在樹枝間攀緣而去。一叢叢灌木依山噴吐著潔白的小花,花香似桂花又似茉莉,在雨霧裡更是香沁心脾。詢問當地人此花的名字,當地人卻也答不出,只是說普陀洛伽在梵語裡有美麗的小白花之意。雖答非所問,但聽起來這潔白的小花應該就是普陀的象徵了。

 行程的最後一站是西天景區,看著心字石上牽手的情侶,聽他們永結同心的誓言,真的幻想全天下所有的人都能微縮聚集在這個大大的心字裡,天下一心,同心永續和平安寧的生活。

 嘗試著推一推與基石連於一點的磐陀石,做一番蚍蜉撼巨石的努力。你會感到看似簡單容易的小事,其實是根本無法實現的妄想。於是你不得不更驚歎自然造化的偉大,一已之力的渺小。

 觀音洞庵是觀音講道的道場,壇下參差站立著五十參僧,個個都聚精會神地傾聽著觀音的教誨,參悟著無邊的佛法。更有趣的是,連海龍王派來偷學佛法的兩隻大海龜也聽得入了迷,忘了歸期和歸路。站成了一前一後、一大一小、一上一下,惟妙惟肖的二龜聽法石,永駐在觀音的腳下。

 人說去普陀拜觀音要一連去三次,而我夢裡一遊加匆匆的一撇,意猶難盡。擇日重遊已成心底的夙願,如願前寫下《菩薩蠻》重遊普陀山詞一首:  

觀音不肯東離去,

聽潮不倦祥雲聚,

碧海湧蓮花,

花擁千步沙。  

二龜聽法悟,

永駐超然處,
我亦巒仙山,

流連去又還。 

  以《菩薩蠻》詞牌,寫普陀聖境,許此重遊仙山,再拜觀世音菩薩的心願,怕是再恰當不過的了!
返回列表